课堂记:一次研讨课
姜宇清
这次听的课,是老师精心组织的一次研讨课。
研讨之前,教室里外都有展板,是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
回廊里,展板延伸,五彩缤纷。
这是老师精心指导与学生实践创新的结晶。
这样的带了成果展示的课,是会特别让师生感到有准备,有自信,有成就感的课。
只此一点,可以成为作为示范课的示范点。
几年前我在示范课讨论会上提出过自己对示范课的看法:
“示范性课程建设可以普遍,示范性课程确立必须精良。示范性课程的标志是示范点。示范点标举亮色,不必求全。”
这次讨论课的亮色当然不少,主要的应是带了展板走来,并以此作为研讨的底气和支撑的。
当然研究性课程的可示范点会有很多。
比如,教师的话题引领艺术;
科学与诗意的研讨气场的生成;
研讨的命意命题方法等等。都是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探索的。
返回到此次课上。
应该说,这是一次大课。显示出一定规模和格局的课。能够将课内课外,课上课下集合为一体,浓缩为一个特定单元时空的课。
研讨课开始了。学生是主角。老师像是主持人。老师回到幕后,讲坛由学生主宰。
讨论过程中,我特别关注教师的话题引领的教学艺术。这一点,最终基本满意。
学生研讨课时结束前,又由学科教师团队成员精要评析。
这一点,此前听课少遇到。
对于一次学生的学习研讨,对于一个阶段的学生实践作品的认定, 不唯主讲老师的评价,同时结纳了一个教学团队的角度各异,风格多样的集体打磨,万里学生有福了。
课末,有一个学生家长发言。
他是从杭州过来听他儿子的研讨发言的。
她的话是感谢万里让她的儿子精彩。
只是有一句话咋一听让我略感别扭。她说“作为投资方我值了”。
当时想,儿子又不是商品。
唯不能计算的是,老师对孩子的醍醐灌顶终生受用的教诲。
接着又想,家长在杭做生意,她自然会是自己习惯的话语方式。
她在赞美着老师,满意着教学,感恩着学校。
作者简介:
姜宇清,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优秀教师。现为校督导委员会委员。曾在《文艺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探索》《儿童文学》《名作欣赏》《写作》《文艺争鸣》《东北师大学报》《美文》《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作品并收人多种年选及大学教材读本。 重要作品入选《诗刊创刊60周年诗歌选》《诗刊新世纪5年诗选》《精美诗歌读本》《中华散文百年精华当代阅读经典》《1997-1999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经典收藏本》《中国诗论精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