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分析与建议

发稿时间:2015-06-15浏览次数:812

董俊峰

2003年到2007年,经过四年思考探索,通过与其它外语院校交流学习,经过充分的内功修炼,新版英语课程体系(2007版)设计完成了,又在复合、应用师资队伍培养与引进的基础上,具备了实施新版课程体系的条件。2007年实施新课程体系之后,又根据教学过程的出现的情况与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多次进行微调与完善,现在该计划比较成熟,下面就该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1. 英语教学内在问题分析

英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国家的语言政策几乎是一种国策,几乎任何形式的入门考试或职务、职称晋升都有英语考试,可见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但我国的英语教学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就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很难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但是我认为教与学的理念是其根本的原因,尤其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

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对矛盾,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的定位是决定我们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重要问题,当然对一切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都取决于我们的目标定位。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以培养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为主,精英教育时代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翻译以及从外文资料中摄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学以知识积累为主要目的,而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则需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人才,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应用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在比较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之上,大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使之具备与来自其它文化的同行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学术能力与语言技能

英语学科也与其它学科相似,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也曾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时代的重要功能与职责,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学术研究人才,但今天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大多则应该改变这一培养目标,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提供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更是如此。必要的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与训练还是需要的,毕业论文的基本学术规范要求还是应该达到的,这是一个合格英语人才的专业基本规格。作为我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针,从这一的目标定位出发,语言应用技能应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是怎样强调也不会过高。

应用型英语人才应该是:以合格英语人才的必要学术能力为后盾,高度强化语言应用技能,使之达到一个比较娴熟、自如与流畅的程度。

  1. 说文解字”与实践操练

在传统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里,课堂教学一般多是教师逐词逐句解读,学生从语法与词汇的各种语言关系中理解与领会课文的含义。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在释读课文,力争准确理解课文原义,达到理解即可。这一教学模式主要是服务于培养具有资料阅读能力、信息摄取能力学术研究型人才,但今天,我们的英语人才大多要进入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从事各种贸易活动,他们需要具有娴熟的语言使用技巧,因此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操作实践,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对于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知道和明白课文含义仅仅是第一步,远远不够。

应用型英语人才还需能够非常自然、流畅、迅速地表达出这些意思,让对方理解、明白自己的意思,并能实现“互动”,达到交际与交流之目的。

  1.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传统英语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中心”,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而不是积极参与。对于实现过去的人才培养目标,那样的教学方式也是适用的,但是在已经变化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用。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发动者和评判者,具体说,教师应该保持课堂上教学顺利进行,尽量退到幕后,鼓舞和激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学生再也不是过去那样被动等待教师灌输的角色,语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索取、主动摄取、主动应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这个角色定位调整过来了,语言的学习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传统的英语课程体系主要是语言与文学的结合,被称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特点是强调文学阅读理解,课内与课外安排了大量文学作品阅读内容,基础阶段听读两个“输入性”技能放在比较突出位置,而语言交际与交流能力培养则不怎么重视,其目的是为培养从事语言与文学研究人才,比较之后全部由国家包分配,每个学生都有工作岗位,无需需找工作,这一培养模式与当时精英教育阶段的社会情况是比较吻合的。所以,课堂组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练相对较少;知识积累比较强调,技能演练相对较少。

二、新的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特点分析

(一)知识结构、技能复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提升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与能力,巩固稳定本科教学质量,创办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2)潜心培育名副其实的实践应用型教师队伍,形成不同类型‘成果’,办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教育;(3专心打造高水平科研队伍,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复合型师资队伍应该是应用型师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只有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和应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语言技能优势;也只有在运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自己的语言技能才能愈来愈娴熟、愈来愈自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的过程,也是一个西方文化研习过程,对于以后进行跨文化交际大有裨益。相反,如果知识结构太单一,很难产生联想,也不能形成新的思维优势。“复合型”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刚刚提出的新概念,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即语言与文学的复合,与今天我们所谓的复合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所复合的专业有远近之分并无本质之别。现在普遍比较强调语言与其它与经济、管理等与经济主战场紧密相联的外贸、外事、外交等专业的复合,因而显得新颖突出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并非要使教师放弃原来的专业,而是对原有专业教学、科研领域的拓宽,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通过在职攻读与引进,外院英语师资已初步具有一定数量的复合型师资,他们完全可以胜任通过英语进行专业课程讲授任务。当复合型师资队伍具备了,他们便可采用英语直接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应用英语。

 

(二)复合、应用的课程体系

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具有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我们实施最新外语人才计划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计划的设计反映设计者对未来的构想及目标定位。这一最新计划是多年以来英语专业思考与探索的结果,同时也是英语专业精心准备的结果。只有在经过这数年的探索,方才找到这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道路,也只有经过这数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准备,复合型、应用型师资队伍才得以初具雏形,为实施新教学计划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新教学计划特点

新教学计划设计所遵循的复合原则是“主从复合”,即以“英语为主、复合专业为辅”的原则,它不仅体现在英语语言训练课程的数量上,而且更体现在专业课程教材(英文)选用以及全英文教学的过程中。

在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阶段,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较,加大了听力与口语训练强度,其中有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学生在课内增加开口的机会,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讲授时间偏多,同时在课外布置更多听力内容,要求学生大量泛听新闻以及其它方面的听力材料,并要求参加英语角、戏剧表演、辩论与演讲等课外语言实践活动,这些课外英语演练活动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根本没有,这一改变无疑提升了学生口头应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在基础阶段的英语阅读上,也对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不仅改进课堂教师,发挥了教师引导、点拨、提问、检查等作用,坚持广泛阅读各类题材文章的原则下,通过增加课外商务等内容的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并为进入高级阶段的商务模块课程学习提供充分准备。

英语专业新版教学计划在调整、合并、浓缩和整合了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之后,精心设计了两大专业模块,即口译/翻译模块与国际商务模块作为高级阶段的专业方向,为学生进入未来职场做了尽可能多的专业方向准备。

每个模块10门主要课程,全部英文授课:

A.口译/翻译模块

1.口笔译理论;2.交替传译与视译;3.实战口译;4.笔译实践;5.名家名译鉴赏

6.新闻翻译与写作;7.跨文化交际;8.国际交流与国际关系;9.西方文化导论;

10.中国文化导论(英文)

B.国际商务模块

1.经济学导论;2.国际商务;3.市场营销学;4.国际金融与证券;5.国际管理;

6.国际交流与贸易谈判;7.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8.国际商法;9WTO与中国贸易;

10.物流与港口经济

第一个模块━━“口译/翻译模块”共有十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以“口笔译理论”为导引,给学生一个简明扼要的理论导入,然后是两组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课程包,即“交替传译与视译”和“实战口译”,“名家名译鉴赏”和“笔译实践”,既提供给学生大量而实际的口笔译翻译实践活动,畅游译海,又不时地让学生慢下脚步,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品味和咀嚼翻译高手、翻译名家、口译名嘴们是如何以高超的语言技巧、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以及高素质的即席应变能力不断进行着语际转换和形意高度统一的文本生成。“新闻翻译与写作”也是训练学生实践的能力,写作能力与翻译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新闻或在新闻的背景下尝试翻译与写作会大大促进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高。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能力与技巧,所以完全有必要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学生娴熟的语言运用和深入的专业交流都必须有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因此东西方文化的知识、国际关系的知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是高素质,而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必须具有比较广博的东西方文化知识,方能使其语言应用和语际转换更具有深度与文化底蕴。“国际交流与国际关系”、“西方文化导论”、“中国文化导论”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开设的。

第二个模块━━“国际商务模块”共有十门课程,构成一个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课程从基础的经济学导论开始,基本涵盖了商务、管理、金融等主要课程,其目的是解决普遍存在的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的问题;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通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课程的研读,通过英语学专业,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专门的语言训练课,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英文水平也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英文学习专业课程,对比自己所了解的对应汉语概念,更加深了他们对于专业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整个学科体系的透彻把握,从而获得对相关学科的宏观了悟。推出这一系列课程,不仅为英语专业学生,也为国际学生开设了全英文商务系列课程。

与传统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相比,在高年级阶段具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这里没有了传统的大量文学内容,代之以商务相关的内容,同样可以到达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目的,同时给学生增添了商科专业知识,商学专业教材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用英语讲授,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更加重应用的学习过程。两个模块都已具备了比较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师资,这就为开展英文讲授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英语课程体系设计建议

我校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过去若干年英语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分析得知,他们绝大多数(70-75%)人毕业流向是外贸企业,新版英语课程体系完全回应了这一市场要求与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高年级选择模块趋向,口译翻译模块不断调整,现已改为商务翻译模块,课程内容大多做了相应调整,融入了大量商务内容,如“国际关系”调整为“国际经贸关系”,“笔译实践”为“商务翻译”等。从英语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2007版)使用五年情况,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我们建议下一步可进行如下考虑:

    1. 全英文国际商务模块可朝着全英文商学专业发展,继续开发全英文授课的商科类核心课程,以满足学校国际化发展需求,与国际学院资源共享。如果这一步做到了,则是英语专业一次华丽转型与升级。

    2. 商务翻译模块则可朝着翻译专业发展,增设更多翻译方面的课程,以便在适当时机创办翻译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口、笔译人才。我国学习英语人数虽多,但能胜任翻译的英语人才则比较缺乏,这方面应该是具有可开发前景的方向。

    3. 英语专业本身还可继续复合其它专业,增加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其它专业合作,拓展与改造自身与其它专业,这将是一个跨专业,甚至是跨学院的大工程,对于学校专业综合改造具有深远意义。

 

英语专业走出传统语言文学的模式,以复合更多其它专业与强化应用能力培养为旨归,其天地会更加广阔,复合应用的英语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会有更加宽广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