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芳
2009年8月之前,本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在教务部工作几年来也一直参与计算机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工作,因此对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是比较熟悉的,这次接受督导委员会工作安排,再次仔细研究这个熟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感受颇深。
曾几何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校最热门的专业,录取的也是本校最高分数,几乎所有的理工科高校都设立了这个专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之一。700多所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同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模式都一样吗?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经过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高等学校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及《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将这个非常笼统的专业分成四个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后来,“软件工程”自成专业,“计算机工程”成了“信息工程专业”,剩下的“计算机科学”方向是一流院校培养专门研究计算机科学的高端人才,那么就只有“信息技术”方向中其他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了。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定位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原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及IT行业规范与标准;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适应不同机构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化,并能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跟踪技术进步和发展。能够在科研、技术、教育、金融、证券、贸易、物流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维护、营销、行政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IT专业人才。
这个目标制定就是参考了《规范》中的文字,添加了“IT行业规范与标准”,减少了“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 并能有效实施”等文字,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么快,这两句正是要跟进时代,不断学习并能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添加的一句也是必须的,但在后续的课程中均未有体现。
(二)人才培养规格
《规范》中详细说明了信息技术方向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能力
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概念能熟练应用;
能系统地分析、确定和阐明用户的需求;
能设计高效实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并善于将该解决方案与用户环境整合
(2)专业综合能力
能鉴别和评价当前流行的和新兴的技术;
能分析技术对用户的影响,包括伦理、法律、政策等各方面问题;
深刻理解成功的经验和标准,并能应用
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团队和社会交流能力
能将个人行动与团队合作相融合
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伴、用户有效沟通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相比较而言,《规范》中给出的规格更加具体详细,与后续课程更好对接。建议再修订计划时能够参考,更具体地体现出学生的能力点。
二、课程设置分析
2014年起,学校在全面推行专业综合改造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还专门设置了两轮试点学院,学校的总体思路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人才培养具体目标,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其中重构课程体系的原则是:做实专业基础课,做精专业核心课,做活专业模块课。依据《规范》及以上思路和原则,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一)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与核心课重点是培养学生三方面专业基础:硬件结构、算法思维(软)、网络基础。
现在的课程:
专业基础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专业导论 | 3.0 | | |
大学物理B | 4.0 | 偏硬 | |
电子技术基础 | 3.0 | ||
工程数学基础 | 6.0 | 偏软 | |
计算机数学基础 | 4.0 | ||
专业核心 | 程序设计基础 | 6.0 | 偏软 |
软件工程概论 | 2.0 | ||
数据结构 | 4.0 | ||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 3.0 | ||
操作系统 | 3.0 | ||
计算机网络 | 2.0 | 网络 | |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 4.0 | 偏硬 |
问题:基础课不足,核心课不重,网络类课程太少。
建议:课程整体重心下移,调整部分核心课程学分。
核心课中的“软件工程概论“下移至基础课中;
基础课中增加与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各1门;
核心课中“数据结构”更名“数据结构与算法”;
模块课中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移到核心课程中;
实践课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移至核心课与”计算机网络“课程合并;
核心课中增加信息安全类课程;
核心课名称上可加了“实践”,学分均可加大些,学生能真正掌握并学会应用。
(二)专业模块课程
软件工程:JAVA、软件平台技术、编译方法、软件测试、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及体系结构、面向对象分析与UML
网络工程:JAVA、网站规划与设计、编译方法、网络工程技术1-2、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 J2EE组件技术、网络仿真技术
数字动漫:C++、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应用、 iOS开发基础、计算机动画、计算机图形学、高级图形编程语言、非线性编辑、虚拟现实技术
问题:
①有没有必要设。这3个已经设置了近8年,而8年中从计算机专业里分出去了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两个专业,那么这里的软件工程方向有什么意义呢?
②方向与课程是否对得上。数字动漫方向里,课程设置与动漫有多少关系?
③与需求变化能否适应。网络工程方向中,课程设置完全是针对大型局域网的构建和管理,与目前流行的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关系如何?
建议:①做好市场调研,重新规划专业方向,方向不用多,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②比如:将软件与网络方向合并成移动软件开发、网络管理及安全,撤消动漫方向,或改成与电商相结合的用户界面设计、动画产品展示等
③将后面的选修课融入进来,设置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等具有灵活性、前瞻性的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程
Flash程序设计 | 3.0 |
计算机英语 | 2.0 |
Android应用开发 | 3.0 |
iOS应用开发 | 3.0 |
人工智能导论 | 2.0 |
C#程序设计 | 3.0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2.0 |
.NET程序设计 | 2.0 |
IT运维与服务管理 | 2.0 |
数字图像处理 | 3.0 |
电子商务 | 1.0 |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2.0 |
合计 | 28(选18) |
以上课程太散,几乎都没有什么意义,建议与模块课程合并,做到具体的岗位方向上去,同时增加一些与学科研究前沿、流行的新兴技术等相关课程或实践。
(四)专业实践课程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 3.0 |
计算机技能训练 | 1.0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2.0 |
工程训练 | 1.0 |
计算机工艺实习 | 1.0 |
程序设计综合训练 | 2.0 |
专业课程设计1 | 2.0 |
专业课程设计2 | 2.0 |
毕业实习 | 2.0 |
毕业设计 | 10.0 |
工科专业本身都离不了实验课,前面绝大部分课程都包含着实验,因此,单独拧出来反而显得单薄,建议按课程顺序融合到前面的课程中去。建议:前5门(除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到计算机网络课外)放到基础课中,接着的3门放进相应的课程之后。
总之,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的困境,需要所有计算机人,即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老师,共同调查、分析和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定位,到对应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改革等,与院内各专业、省内同专业认真比较,各自寻求特色发展点,培养出真正能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