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总动员 众志成城推课展

发稿时间:2012-06-15浏览次数:1347

齐心协力总动员 众志成城推课展
    商学院作为承办“研究性教学观摩活动”的第一站,分别在本学期的第三、四两周成功举办了6门课程的观摩展示。参与听课的学生405人,观摩教师659人次,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调查问卷反馈情况看,此次大范围观摩活动对师生产生了积极的、重大的影响,达到了教学相长、交流提升的预期目的,也打响了研究性教学推进年的第一炮。
    一、领导重视,宣传发动
    作为全校最大、改革最早的学院之一,商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对于以合作性学习为特征的研究性课程,学院历经了点――实验区――面上铺开的改革过程,取得示范课程、省重点教材、教学成果奖等显著成效,向外辐射推广好,也因此成为学校教学观摩的首站。学院各级领导非常珍惜学校给予的展示机会,高度重视本次活动,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广泛动员与认真组织。
自上学期末,商学院全体动员、积极行动,院长办公会具体研究部署了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与指导思想,明确由孟祥霞副院长主抓,教学部协助,观摩课程由教师自愿报名与各系推荐结合、督导组负责督办和选拔,学院先后经过院务会、教师大会、多次系务会的具体安排,层层发动,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宣传发动到位,而且课程建设与改革基础好,在四门省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带领下,教师们踊跃报名,经系一级挑选后,向学院共送报了12门课程。
    二、筛选课程,精心培育
    学院专门组织校内外督导等专家组进行听课选拔,经评审选拔,最终确定了《中级财务会计》、《市场研究》、《国际商务英语1》、《税法》、《宏观经济学》、《管理学》6门课程对全校观摩,分别由贝洪俊、吴丽娟、郑长娟、王扬眉、袁葵芳、王勇、彭新敏7名教师主讲。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全体督导专家的积极帮助下,在各课程团队的精心准备下,6门课的教学团队及7位主讲教师群策群力,进行了精心培育打造。学院制定了具体的日程安排,课程经过了几轮的汇报预演,专家与课程组一起对各主讲教师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课件的制作等环节,精益求精,充分展示了商学院教改的成果和教师的风采。
特别一提的是,本次课程培育与观摩不仅商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学校教务部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李继芳副部长给予了自始至终的关怀和具体指导,甚至牺牲节假日时间,不厌其烦地陪教师修改讲稿、课件,对于提升商学院观摩课程的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商学院领导及教师深受感动。
    三、实现目标,精彩纷呈
    本次6门观摩课程内容各异,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围绕研究性教学这一主旨,既有《中级财务会计》、《国际商务英语高级》、《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区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又有《市场研究》、《税法》的课堂研讨性学习;另有每门课的15分钟说课,全面呈现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本次观摩说讲结合,精彩纷呈,体现出如下特色:
    1.将项目化教学贯穿始终。吴丽娟老师的《市场研究》讨论课,是借鉴工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市场研究的各环节设计为一个个小项目,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学习市场研究的方法,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王扬眉老师打破了传统教师讲授英语的教学方式,将单调的《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学习,融入项目化教学,紧扣商务主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学习,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教学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训练为中心的过程。
    2.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研究性课程的主讲及研讨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彭新敏老师主讲的《管理学》课程从“王华的烦恼”――一个具有创造性知识冲突情境下的小故事篇,层层剖析,逐一展示出了蕴藏在故事背后具有启发性的三个讨论域,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视频播放、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性的问题设置中展开富有张力的讨论,并及时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贝洪俊老师主讲的《中级财务会计》,以案例导入,提出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袁葵芳老师主讲的《税法》讨论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讨论的深度和知识的拓展都是传统教数学难以达到的。这种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参与听课教师有很大的启发。
    3.课程组团体作战。研究性教学课程规范中强调了教学团队至少为3人,“研究”本身就包含着教师对教的研究和学生对学的研究,决不是个人行为。从几门观摩课看,虽是一人参与主讲展示成果,课程组教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无论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整合,方案的设计等都离不开同门课教学团队的合作与研究。
    4.教学效果明显。从教师方面看,本次观摩课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说课所展示的教学改革过程及成果,为广大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的课堂表现活跃,从讨论课学生自学成果的汇报展示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和提高。
    5.说课展示了课改的精髓,提升了观摩课程的引导、示范效果。如郑长娟老师展示了《市场研究》课程以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为训练环节,串接了课程相关的核心知识点,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项目实施,项目小组的合作情况、调研结果与结论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等。
    6.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互动,强化了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度。观摩活动的效果绝非是一个信息的单项流动。本次观摩活动面向全校10个学院的全体教师,人人可以参与听课与评价,听课者既是一个接受者,又是一个评判者,还是一个建议者。
    四、讲者的感受与听者的评价
    本次观摩教学的方式是面对校内外全面开放,过程是“课堂教学+说课+课后现场直接提问交流”,评价方法是所有听课教师及学生无记名直接填表,分项评价、打分,这对于参加观摩教学的7名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检验与挑战。讲课老师认为,讲课的成功与否不但关乎个人,更代表整个商学院在学校及社会上的荣誉,承载着学校的希望,直接影响到学校研究性教学推进,因此责任重大。也正因为如此,几位教师变压力为动力,克服种种困难,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着紧张的准备,从讲课、说课过程的各个环节到课程改革的方案等反复修改提炼,他们深感这种压力也是课程教改深化和提升的过程。袁葵芳老师通过研究性教学认为:“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为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程观摩结束后,从反馈的一千多份调查表的评价看,本次观摩教学得到了广大听课教师及学生的充分肯定。大部分老师认为,本次的观摩课“一是授课内容优化设计,二是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三是教学组织新颖”;“达到了‘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色”;“结合课程内容及课后讨论内容,向学生推荐的期刊网资料和相关资料及查找渠道、对学生自学讨论、拓展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说课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组织”都比较精彩。不少老师对几位主讲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表示“很羡慕”、“值得深入学习”。学生普遍反映,研究性学习方式虽然压力比较大,每天都在不停地找资料,组织讨论,写研究报告,但确实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然,也有师生针对所听课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十分有益,但是否对所有课程都适应”?建议“将观摩课制成视频,供教师学习和交流”等。
    五、学院教学督导组的体会与思考
    商学院开设的6门课程在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商学院教学督导作为观摩课的全程参与者也有不少体会,认为观摩活动获得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2)督导尽心尽力,各部门协调配合是关键;
(3)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
(4)教学观摩活动是推进教改、交流经验的有效手段。
同时,切身经历了这个过程后,他们有一些思考:
(1)本次观摩活动中,参赛教师不厌其烦,反复修改提炼方案、讲稿、课件,表现出了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极大热忱和坚定信心。因此,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2)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学方案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各课程教学团队应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逐章逐节提炼出优质的教学方案和讲义,集体使用,不断优化完善,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源头,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前提基础。

课程改革展特色 师生受益同发展
    根据“关于开展2012年度研究性教学推进年活动的通知(浙万院教〔2011〕34号)”文件精神,按照2012年度研究性教学课程观摩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由生物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第二轮研究性教学观摩课程在第6-7周举行。生物与环境学院成功举办了4门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观摩,参与听课的学生118人,观摩教师402人次,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调查问卷反馈情况看,此次大范围观摩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对我校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深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组织发动,筛选课程
生物与环境学院是浙江万里学院最早进行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的试点学院之一。2007年《遗传学》课程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方法,此后教改课程逐年增加,方法不断完善。目前学院已有30多门理论与实验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几年的实践,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师生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同时,研究性教学的经验已推广到其他高校,学院教师累计30多次在全国性教学会议上作专题发言,接受省内外有同类专业的60多家高校300多位教师来校交流,成功举办了“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性教学研讨班”(2011年6月)、“第十四届浙江省高校生命科学学院(系)协作会议”(2009年11月),进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树立教学改革品牌。
为了成功举办此次观摩活动,学院全体动员、积极行动,在院长的领导下,由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学部协助,观摩课程由教师自愿报名与各系推荐结合,经督导组评审选拔,最终确定《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免疫学》、《食品微生物学》和《生化实验技术》四门课程供校内外教师观摩,其中《生化实验技术》是国家精品课程,《免疫学》是省级精品课程,各门课程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
    二、精心准备,呈现特色
     确定观摩课程后,师生们十分重视,4门课的教学团队从研讨主题的确定、说课内容的完善、课件的制作、教学的组织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反复研讨,确定最佳教学方案。主讲教师与学生充分查阅资料,认真准备,多次试讲,精益求精,力求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全面呈现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果与学院特色。
    特色1:组织形式上,个人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研讨相结合
    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性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形式,小班研讨一般程序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形成报告――小组代表发言、小班研讨,教师点评――成绩综合评定。要求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查阅专业资料或调查研究,提交个人自主学习报告(理论课一般为学术论文或调研究报告,实验课为实验预习报告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经小组(一般为3-5人)研讨,形成小组研讨报告、制作小组PPT;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质疑、小组成员共同回答问题。由于学生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带着兴趣、疑问进行不断研讨,把传统、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特色2:研讨主题选择上,课程知识与学科前沿、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过程中特别重视研讨任务的设定,4门观摩课程研讨主题的特点主要是结合生活与生产实际应用、紧跟科学前沿、跟踪现实热点问题。
    《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研讨主题为线粒体及物质跨膜信息传导,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理论知识诠释生命现象的发生机制。两个学生小组确定的题目分别是“线粒体点突变引发的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霍乱病的致病机理简介”,这两个主题都是用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剖析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将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
    《免疫学》课程第一小组选择的主题是“卡介苗治疗癌症的机理探究”,他们针对2011年8月10日《英国癌症杂志》报道的卡介苗能治疗癌症这一主题,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已学的知识,经过小组研讨给出了卡介苗治疗癌症的机理,即交叉反应、诱导表达黏附分子和Fas受体、促使组织高度表达MHC-Ⅱ复合体、激活NK细胞的活性、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活性等;第二小组选择的主题是“超抗原的抗癌奥秘”,从超抗原免疫机理、超抗原抗肿瘤机制、超抗原的应用前景等诸多方面对超抗原的抗癌机理作了探索。这些研讨主题,都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热点问题。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选择的研讨主题为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理论知识诠释相关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方法。第一小组选择的主题是“酸奶的制作工艺及其微生物”,结合酸奶的制造工艺,重点讲述了酸奶发酵所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在讲述过程中还涉及到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等研究热点问题。第二小组选择的主题是“啤酒酿造工艺及微生物”,在实地参观了百威英博啤酒公司生产过程以后,结合啤酒的生产工艺,讲述了啤酒生产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发酵工艺的控制机理和方法、微生物污染途径及相关的杀菌技术。这两个主题都与食品加工生产的实际紧密结合,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还结合科研进展,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微生物的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数量。
    《生化实验技术》是一门实验课程。本次实验设计要求学生用核酸化学实验技术解决“如何检测转基因食品?”、“如何用核酸分子技术鉴定其种属性?”两个问题,提交具体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流程、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所用技术与仪器、实验预期结果等。这两个实验项目内容将生物化学先进技术与现实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这些研讨主题的设计,要求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特色3:考核方式上,过程表现与研讨成果相结合
    考核具有激励的作用。为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理论课程的考核一般包括:平时表现、课程论文、小组研讨和期末考试等方面;实验课程一般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与平时表现、实验结果与实验论文、实验研讨、实验理论与实验操作考试等方面。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发展性、过程性的考核特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推动教改,师生受益
    课程观摩结束后,共收到400多份反馈表。大部分老师认为《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内容设计好,核心知识重点突出,学生研讨准备充分,PPT制作好,学生互动交流方式好,教师点评、归纳到位,学科前沿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好。《免疫学》研讨选题独特新颖,内容设计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学生课外耗时多,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好,研究有一定的深度,课程网站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师生互动强。《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合理,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研讨主题与生产实际与科研结合紧密,学生PPT及资料准备相当充分,难点重点突出,教师点评到位。《生化实验技术》教学方案设计新颖,实验项目精心设计,以发布实验项目方法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解重点突出,学生研讨、汇报准备充分,教师注重引导分析。
不少观摩教师表示,此次观摩收获很大,其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值得学习与借鉴。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进行查阅资料、撰写报告、设计实验、合作研讨、汇报交流等方式,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这次所展示的观摩课程只是生物与环境学院多年教学改革的缩影,近年来,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组的带动下,学院已营造出“师师参与、生生受益”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承担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7项、宁波市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基地项目12项等项目研究工作,发表教改论文34篇,凝聚出了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取得了国家精品建设课程――《生化实验技术》、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基因工程》以及4门省级精品课程、2部省重点教材、3部宁波市特色教材和10余部专著等。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大大提升,近三年来,有近200名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20多项学生研究课题得到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浙江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奖,有200多名学生获国家食品检验工证书,近40位毕业生自主创业,40余位毕业生读研深造,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个人素养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课程示范抓实效 教学改革求创新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12年度研究性教学推进年活动的通知(浙万院教〔2011〕34号)”文件精神,按照2012年度研究性教学课程观摩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于第8-10周认真承办了第三轮教学观摩活动。
    一、领导重视,督导给力,精心准备
    这次课程示范观摩活动,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院督导组的直接指导下,系、部领导积极配合,并带领老师认真准备和组织开展了内部的各门课程观摩、评选活动;这次院课程观摩活动与往年的教学比赛有明显的不同,是以观摩、示范的方式出现;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研讨、重在交流。学院全体教师十分重视此次教学观摩活动,并以此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契机。大家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来,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积极探索教法,互帮互学。此项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在系部内各教研室进行研讨、准备,每个教研室推选一门课程,选一位教师在系里进行课程观摩、交流,并有3-5位老师进行点评。在全系交流、评选的基础上,由全系老师评选出2位教师作为本系的优秀代表参加所在部的课程示范观摩交流活动,由理学部和工学部各选出2-3门课程接受学院的考核。经过学院遴选,最终推选出了陈仲委老师的《数字信号处理》、刘学俊老师的《软件项目管理》、张延红老师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李浩老师的《抽样调查》和顾锋娟老师的《证券投资学》5门优秀课程供全校教师观摩交流。
    二、课程讲授,异彩纷呈
本次观摩说讲结合,精彩纷呈,体现出如下特色:
    1.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陈仲委老师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引导学生经历了“提问―分析―解决”的知识点构建过程。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承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在讲解DFT含义时,还采用了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的强大分析和绘图能力,用仿真手段直接将繁琐的推导形象化。通过变换前后图形变化,大幅度降低了知识点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项目贯穿、职业仿真、竞赛驱动。李浩老师在《抽样调查》课程中,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调查统计项目为线索,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把课程和学科竞赛结合其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进,以赛出改”的目的。张延红老师根据建网、管网知识点,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讲授时,把学生分成了5组,每组承担一个实际项目,学生以“网管”角色来解决问题。刘学俊老师以项目化形式把学生分成十组,每组学生从市场需求、创新性及说明、项目的概要、增量式开发计划和项目的技术层面等作交流发言,并就本小组项目开发流程、产品市场定位及技术的可行性等接受了其他学生的质询和建议,同时,引入省软件服务外包竞赛作为课程支撑。在顾锋娟老师主讲的《证券投资学》课程上,学生充当着投资理财师角色,为“客户们”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投资计划,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很好的结合了“世华财讯杯”全国大学生投资交易大赛作为了“练兵场”。
    3.课程组协同“作战”。在李浩老师的《抽样调查》课程中,课程组全体教师作为“点评专家”全程参加了课程的研讨,在每组汇报完抽样方案设计后,所有点评老师对方案进行了点评,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4.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二者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讲者的感受与听者的评价
    本次观摩教学过程是“课堂研讨(讲)+说课+课后现场直接提问交流”,评价方法是所有听课教师及学生无记名直接填表,分项评价、打分。参加课程观摩活动主讲教师们认为,对教材深入挖掘和把握是上好课的关键。同时,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观摩结束后,从反馈的调查表的评价看,本次观摩教学得到了广大听课教师及学生的充分肯定。大部分教师认为示范课程展示是一项重要活动,在观摩优秀教师、优秀课程和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学到了经验,增强了信心,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技巧,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同时也感到了压力,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大家认为本次观摩课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了工科类课程的鲜明特色”、“计算机学院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校代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生命,我们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受益匪浅”、“引入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进,以赛促改,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感觉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研究性学习,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习知识在研讨中丰富,团队感也得到了提高,授课教师也从传统的“满堂灌”演绎成“主持人”、“引导者”角色,拉近了与学生“对话”的距离。
    四、学院教学督导组的体会与思考
    此次“观摩”活动5位老师分别登台示范了5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解说了5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都是选自各系部的精品课程或优秀课程,由优秀的主讲教师登台示范,因此,可以说他们的授课和说课水平,集中代表了我院的教研水平,是我院课程建设与教改成绩的精彩展现,对教书育人有深刻的启迪。学院教学督导组全程参与了课程观摩活动,通过观摩,他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1.要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2.要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3.要力求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紧密结合
    4.要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同时,切身经历了这个过程后,督导组有一些思考与建议:
    1.要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鼓励教师教学创新
    为更好地推广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成果,2012年12月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研究性教学推进年活动的通知(浙万院教〔2011〕34号)”,明确提出把2012年作为我校研究性教学推进年,并对外开放,由二级学院轮流承办。文化与传播学院于本学期的第11-13周承办本次活动的第四轮。在学院、各系、教学管理办的协调配合下,我院承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井然有序,稳步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加强教学改革宣传 重视观摩课程遴选
    为更好落实研究性教学课程观摩活动工作,我院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教务部布置观摩活动以后,我院即刻召开了院务会,宣布成立观摩活动工作小组,由郑健儿副院长任组长,督导组为成员,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随后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系会,层层发动,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报名工作采用二级推荐制,首先由各专业在2012年1月初推荐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研究性教学改革”课程共九门(要求新闻学实验园区推荐三门,其他专业至少一门)。最后我院督导组经过认真查看教学设计方案、课件以及能体现课程特点的相关支撑材料,结合课程已有的建设基础、学院领导和督导随堂听课等,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促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于2012年3月底在9门课中评选出4门课程。分别是余丹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黄永前老师的《电视新闻采制》、李淑瑛老师的《中外新闻事业史》和戎彦老师的《广告案例分析》。孟玲老师的《广播新闻采制》作为学校的示范性课程直接进行示范观摩。
观摩课程确定后观摩活动工作小组和每门课课程组成员一起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讲授方式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之后课程主讲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将整节课展示给工作小组及课程组成员,大家共同探讨,对每节课进行反复的演练、推敲、提升。最后,我院5门课程的观摩活动圆满完成。
    二、凝练课程特色 注重示范效应
    作为第11-13周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单位,我院慎重推荐了《中国古代文学》、《广播新闻采制》、《电视新闻采制》、《中外新闻事业史》、《广告案例分析》等五门课程供校内外教师进行观摩。这五门课程均为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队伍都是近几年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中表现优异的专任教师,课程建设时间长,教学积淀丰厚,授课对象涵盖了我院现有四个专业的全部学生,研究性教学改革相对较成熟,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
    1.教学目标明晰具体,课程内容高度优化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地位和性质,各课程明晰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知识目标是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能力目标则涉及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分析研究、审美鉴赏、沟通合作竞争意识等诸方面,而在素质方面则强调人文情怀的培养;《广播新闻采制》则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强调理解广播媒体的传播规律,掌握广播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播新闻业务理论知识;而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面,则重在培养广播新闻策划与组织能力,熟练运用专业音响采制设备完成广播新闻的采、编、制、播等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知识基础是新闻史料的搜集、掌握和理解,在能力方面重在培养历史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在素质方面则强调人文精神和对现实的关注精神。由此看来,各门课程都在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及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思考,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为实现课程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并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导引。学院推荐的这五门课程在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理论讲授专题化,研究探讨问题化,合作学习项目化”的特色。《广播新闻采制》课程以广播媒体的业务流程为主线,变原有的章节单元为知识单元,将专题化的内容与广播媒体紧密结合的实例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与广播新闻制作业务接轨,提升学生适应行业所需的“关键业务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团队将自先秦至元明清的文学分解为1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理论授课内容均进行分层处理,由“不讲”到“略讲”、“精讲”逐层深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广告案例分析》课程组为了避免与普遍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课程的重复,根据“十年广告新变迁”,分营销、传播和媒介三大主题作为课程内容,并运用“体验――经验――理论”的方法和路径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和个性的目标。这些都是课程在改革中不断探讨、实践的建设成效。
    2.教学设计富于创新,方法选择科学合理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过对宋诗的知识性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古人心境与古人的追求,增强对人的进一步理解,显示了教师对学生在方法上的引导;《中外新闻事业史》通过学生的合作研讨理清有关“黄色新闻”的知识点,并根据寻找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强化分析能力的训练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广告案例分析》则把体验、经验带入课程,并将此作为理论提升的切入点,让学生不仅能动手,而且在动手中思考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体验与经验中巩固知识学习做人。这些具体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以具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3.课程导向强化实践,研讨流程灵活规范
    大学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而这恰恰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广播新闻采制》通过基于业务流程的实战训练,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中国古代文学》根据学科的特点将课程教学与素质拓展项目相结合开展古诗吟诵活动,在吟诵的过程中体味文学之美与文学内涵;《广告案例分析》则结合近年的广告案例展开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
本次观摩课还有一个特点是研讨课流程规范灵活。比如《广播新闻节目采制》在下达研讨任务时教师会在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个是内容与流程上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基本的研讨任务与过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二是思路上的指导,首先明确“是什么”――节目的名称、节目的定位、节目的特色;其次是搞清“为什么”――灵感的来源、思路的调整;“怎么做”――制作过程的难点及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思维的顺序与逻辑,明确基本的操作原则;《中外新闻事业史》则在确立了研讨目标与研讨主题、研讨范围之后,提示研讨方法:搜集分析新闻史料;选取典型案例;剖析现象、发现问题;流程与思路上的提示使学生的研讨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而在这个基本框架下又因具体内容的自由性而能够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参与各有特点的任务时,讨论、体验、思考、创造,在“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的实践中,享受成就感与愉悦感。
    4.教学评价重视过程,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考核课程评价中有读书笔记、网上发言、课堂表现、小组成绩、闭卷考试五部分组成,其中闭卷考试只占40%。改变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提高。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改变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广播新闻采制》是基于项目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过程,它注重的不只是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各项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引入学生的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同时,教师在学期初就将本学期要完成的项目布置下去,整个课程围绕不同项目展开,每个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相应分值。课程结束,即根据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获得最后的课程成绩。这种形成性的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总结改革经验 挖掘示范亮点
    1.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也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形成某一门课程的课程组或相关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承担课程的主要建设任务和大班讲座,辅导教师及时了解主讲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主要讲授内容、课外布置的任务等,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应当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进程。由于开展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及时沟通信息,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促使教师在团队中迅速成长,教学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观摩课《广播新闻采制》主讲教师孟玲在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2009-2010”年度浙江省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此次观摩课课程组老师获得了其他教师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授课人视角难以觉察到的教学问题,通过观摩者的评判被挖掘了出来。每一次观摩课后的意见收集与归纳,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进行修订和完善的重要契机。参与《广告案例分析》观摩课程的教师团队认为观摩后可以汲取其他课程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并尽量实施“差异化操作”,从而形成自己课程的独特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观摩反馈,发现了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观摩教师数量较多,可以从很多方面获取不同的经验和建议,为以后的合作研讨教学更好地展开打下了基础。《广播新闻采制》课程组教师认为可以提出学生作品可以放在课程网站上安排学生课前收听,这样能够节省课堂展示作品的时间,从而提高研讨效率。这些从授课人视角难以觉察到的教学瑕疵,通过观摩者的评判被挖掘了出来。每一次观摩课后的意见收集与归纳,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进行修订和完善的重要契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成员认为合作研讨式的教学改革,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习惯,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习惯;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感受,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和思考。
    2.注重观摩学习 体验教学相长
    本次活动对全体参与的教师,既是一项观摩学习活动,也是一次教学经验、课程建设以及高等教育理念的交流沟通的机会,有助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课程观摩结束后,从反馈的1000多份调查表的评价看,本次观摩教学得到了广大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并对所观摩课程有相对客观的评价:
    《广播节目采制》孟玲老师的课程注重课程定位分析,教学目标明确(知识、能力、情感),其于业务流程构建教学内容,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合作研究式”教学改革的理念。孟玲老师讲课自然,条理清晰,师生互动环节收放自如,在让学生自述和互评广播节目版块设置、播音质量和背景效果等方面的基础上,老师针对不同质量的广播节目再进行指点,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作品予以优化,从而对知识和技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节课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作业的个案介绍时间略长,说课重点不突出。
    《中外新闻事业史》李淑瑛老师的《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程定位准确明了,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与内容相辅相成。本次观摩的课程以黄色新闻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其表现方式及消极影响,通过案例、启发、合作等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能够围绕合理的教学目标展开,方法的应用和内容的设计相得益彰;研讨式能体现学生课下自学、团队合作及研究深度,创新成果;部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很到位,体现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教学效果。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将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发言积极,课堂气氛较热烈。主要问题:教师的口语表达中有一些不必要的口头语。
    《中国古代文学2》余丹老师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2》是以合作式学习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大班课。课程设计符合人学培养目标,内容清晰,层次清楚。课程实际开展的各项活动真实、有实效,课程建设的基础非常扎实。观摩课主要以宋诗为内容,课程内容信息量大,讲解熟练,师生有一定的互动。课前有预习安排,课后有思考练习,课程整体安排合理完整,能够启迪学生思考,并获得精神享受。主要不足是互动性表现得不够明显。
    《电视新闻采制》黄永前老师的《电视新闻采制》以理论+实验教学结合的方式,以新闻短片作为评价依据,贯彻应用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体现出教学思想,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评价导向明确,体现了全程性与多元化。观摩课程以“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分析”、“视频播放解说”为流程展开教学,重点突出,信息量适中。主要的问题是节奏有些慢,语言表达不够生动,互动性较小。
戎彦老师的《广告案例分析》在基础理论课程已经完成的基础上,以体验―经验―理念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问题为核心,案例选择有针对性、新颖性,教学思路较清晰,课程方法与路径合理,学生参与性强,价值领会深刻,学生互动较好。主要问题:学生思考环节薄弱,口语表达中有口头禅。也有人对课程内容的广告制作提出质疑,认为与《广告案例分析》有距离。
虽然各门观摩课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仍在研究性教学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示范意义,为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启迪。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综合能力提高
    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长久热忱。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概念或理论,也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意味着让学生能够有新的观察,采取有效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从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从观摩课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观摩课程所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比较合适,理论教学和研讨教学环节的安排恰当,教师每次课所讲的内容是有精心设计,研讨课题的引导加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及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赞同现在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与形式,教师有大量相关的参考资料、网站、案例等资源供大家学习参考。每学期的座谈会中同学也都表示,研究性学习已不再是传统的单方面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兴趣驱动、乐趣学习的过程,确实能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对于以后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分组团队中的头脑风暴与分工协作不仅是学习的源泉,也是让学生突破自我、激发进步的良药。
    二是带动了项目化训练的开展。近几年参与各项学科专业竞赛的成绩斐然,我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2011学年立项的5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8项,省级以上奖励17项,如2011年全国大学生“党旗颂”演讲大赛、2011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2011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一等奖、三等奖、优胜奖、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奖面大,获奖级别高。
    三是学生敢于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我院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3+1”实习,汉语言文学、广告学专业都利用暑期进行专业实践,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学生合作沟通意识增强。学生学会了倾听、协调甚至妥协,学会了帮助别人与被人帮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综合能力。观摩课结束时通过问卷采集到的学生反馈意见均反映出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普遍感到满意。
 
    通过本次观摩活动,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1.应将课程按类别进行梳理,总结同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方法,而后将其推广。以课程类型为核心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当是深化教学研究的一个必要角度。
    2.不同专业同类性质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进行互相交流,既能使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也能使已有的成果进一步系统化。